金沙集团1862cc(中国)成色建设有限公司-Dream Space
金沙集团1862cc成色

设为首页 |  中文 |  English

内容检索:

化学学院学位点及导师介绍

化学学院学位点及导师介绍

发布时间:2017-12-28 16:00:00


      定位与目标:立足现有的学科基础与优势,密切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江西区域特色经济,围绕国家和江西省的战略性产业问题、重大民生问题以及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沿问题开展科研,努力形成

--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成果转化,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促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的产出,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学科体系。

优势与特色:化学学科已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获批省重点学科,2016年被省教育厅确认为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首批牵头学科,并入选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一流学科。本学科现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省级优 势科技创新团队;有一支60人组成的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富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 持计划”入选者3人;教授25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26人(含外聘),硕士生导师62人(含外聘);93.3%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45%的教师具有海外经历,4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73.3%。

化学学科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江西省新能源重点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以本地锂 电和稀土资源以及有机硅产业为依托,主要开展新能源化学、绿色催化工程以及稀土资源利用等三个方面研究,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科研能力,了解化学相关领域的发展动向,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及学科前沿课题的研究、或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或开发相关产品的能力,能在化学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化学领域的专门人才。

学科方向设置:本学科围绕江西五朵金花特色资源,结合地方新兴支柱产业,着力发展有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固态电化学储能、稀土绿色分离及节能材料、生命分析化学、能源催化工程等学科方向,贯穿化学所有二级学科,并与物理、材料、环境、生物、医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了良好科研氛围和态势,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国内外影响:近四年来,本学科承担了9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4项,参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多项,科研总经费4043.8万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1项,已转化或应用的发明专利25项;发表SCI论文763篇,其中前1%的ESI高被引论文13篇(2016年3月统计数据),占全校的28.6%;拓展到前3%的ESI高被引论文40篇,占全校的32.5%;SCI一区论文35篇和二区论文172篇,论文覆盖化学、物理、工程学、材料科学、食品科学、生物学以及药理学与毒理学等学科,对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学科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据汤森路透《2015 研究前沿》报道,本学科的“高能量转换效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和“聚集诱导发光化合物的合成、性质和用于细胞成像”两个研究方向均进入世界前10。此外近年来本学科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

本学科有计划地采用自主培养和国外联合培养相结合来培养研究生。近四年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177名。多名研究生赴美国、德国等国外著名高校深造和联合培养;多名研究生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在江西省2014年优秀论文评选及论文质量抽查中,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学位点在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众多学位授予单位中名列第1;近年来多名研究生获得全国宝钢特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等重要奖项;以研究生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论文先后发表在AM,AFM,Macromolecules和CC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在研究生及本科的教学过程中先后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2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组优秀奖1项;编写《化学创造美好生活》、《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等一批省级以上规划教材;获批高分子物理、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等一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江西省优质课程。

本学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有进入中科院研究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的;多数硕士研究生就业集中于化学化工行业且签约单位为外省,就业率超过90%;已工作的毕业生以其基础牢、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从对已毕业研究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来看,毕业生发展良好,能够积极适应单位和社会的要求。在过去的十五年中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代表有:唐群,2001届毕业生,博士,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研究员;王小磊,2006届毕业生,博士,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校聘教授;谈利承,2012届毕业生,博士,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副教授;胡美华,2006届毕业生,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技师;等等。

化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和良好发展对江西省乃至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及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学科抓住机遇,继续突出“创新”与“质量”两大主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多样性和创新型的专业人才,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研究方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

导师简介:

陈义旺,男,1970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4),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016),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7),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6),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2013),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2011),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1999),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2003年德国美茵兹大学和马尔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3-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工系Research Fellow。现任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学院院长,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新能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西省高分子能源材料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专家(2014-),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首批牵头化学学科带头人,“新能源化学与纳米器件”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新能源纳米材料及其器件”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前期研究专项、省重大科技招标项目以及江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等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dv. Energy Mater.; Chem. Mater.; Macromolecules; Chem. Commun.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2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9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第1完成人2项和第4完成人1项)和江西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第1完成人)以及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第1完成人),第六届中国侨界贡献奖(2016),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2012),指导的7名博士研究生获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研究生获第三、四、六、七、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高分子新材料及能源器件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在高效柔性太阳能电池湿法加工和高能量密度固态超级电容器产生多项新技术,多项新型有机硅弹性体功能材料实现产业化。

联系方式:ywchen@ncu.edu.cn

蔡琥,男,1968年生,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赣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学院副院长。1999年于南京大学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凯斯西储大学和堪萨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回国到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从教,2009年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参加国家科技部重点基础发展研究计划(973)一项。长期从事有机化学与配位功能材料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 Org. Lett.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已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并且多次应邀赴美国、芬兰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联系方式:电子邮箱:caihu@ncu.edu.cn,办公电话:0791-83968269

李永绣,男,196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学院教授,稀土与微纳功能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稀土材料前驱体工程实验室主任;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稀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稀土学报,J Rare Earths, 稀土,等杂志编委;长期从事稀土资源开发、稀土配位化学、微纳米功能材料、分离化学与环境保护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0项,教育部和省级项目10项,企业委托项目和技术转让20余项次。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中国稀土学会和稀土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
联系方式:yxli@nxu.edu.cn

吴芳英,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化学学院副院长,负责本科教学工作。200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5年在韩国汉城国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6年进入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工作,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一线,主讲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高等仪器分析、大学化学等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省基金3项、教育厅基金2项;主持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讨式教学法在《高等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第六批江西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和案例库建设项目《现代仪器分析》的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先后被评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江西省女科联第二届会员之星、江西省优秀盟员、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师德先进个人、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并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江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园丁奖、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中兴奖教奖、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江铃奖教奖等。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为分子光谱分析法研究,涵盖有机试剂合成、纳米材料的制备、超分子光化学荧光传感及分子识别;研究领域涉及化学、环境分析及生物分析等。

联系方式:邮箱:fywu@ncu.edu.cn

邱建丁,男,1973 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2006年到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作为中组部“西部之光”高级访问学者到南京大学学习,2009年-2010年到日本北海道大学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西省“5511”科技创新人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计划”、“江西省井冈之星培养对象计划”、“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含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计划、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落地计划、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计划、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担任Nature集团旗下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编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第六届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电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并作邀请报告。已培养博士6名和硕士32名,正在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和硕士研究生8名,1名博士的学位论文被评为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名硕士的学位论文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纳米材料、分子识别传感、环境分析、光电化学、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在新型生物功能材料研制、光电纳米探针设计、生物识别和环境污染物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在《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Analytical Chemistry》、《Chemical Communications》、《Bioinformatics》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他引33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223次,H指数32。6项科研成果被授予“Top Cited Author”荣誉称号,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1项,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

联系邮箱:jdqiu@ncu.edu.cn办公电话:0791-83969518

梁汝萍,女,1974 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资助计划”、“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计划”、“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赣江特聘教授”。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资助计划、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落地计划等项目的研究,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计划、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担任多种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人、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评议专家、中国化学会会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并作邀请报告。已培养毕业博士1名和硕士25名,正在培养博士生3名和硕士生7名,4名硕士的学位论文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纳米材料、仿生分子识别、免疫分析、微芯片电泳分析等,在稀土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识别、金属纳米簇制备及电致化学发光应用、多种标志物同时识别检测技术、功能化石墨烯生物传感界面的构建及农药残留检测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在《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Analytical Chemistry》、《Chemical Communications》、《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他引3000余次,H指数为32,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

联系邮箱:rpliang@ncu.edu.cn   办公电话:0791-83969518

黎先财,男,1961年生,博士,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获得中国化学会优秀青年化学奖。36年以来一直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无机、印迹吸附和催化材料。先后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国家级等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项目。主持的课题《Ni/BaTi0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重整性能研究》获得江西省高校2005-2006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所研究的课题《稀土在铂重整和甲烷化催化剂中行为的研究》获得1995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稀土对若干过渡金属催化剂的改性作用》获得1998年度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无机化学》课程获得2003年省级优质课程奖,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在Applied Catalysis, Catalysis Letters, Transition Metal Chemistry, Reaction Kinetics and Catalysis Letter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一百余篇。曾应邀赴法国等进行学术交流。

联系方式:xcli@ncu.edu.cn    手机:13879110092

万益群,男,1964年生,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江西省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江西省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主要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命分析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 余项。在《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Talanta》、《Food Analytical Methods》、《Analytical Method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出版专著及教材3部。

联系方式:wanyiqun@nxu.edu.cn

李来生,男,1962年生,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现为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科技评估中心专家,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评估专家,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和色谱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分析化学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7-2009年在新加波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新型超分子色谱分离材料制备与应用、手性药物分析、分子结构鉴定和现代光谱分析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和省级课题15项,已在Electrophoresis、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Talanta、Analytica Chimica Acta、化学学报等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已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7项,参编大学化学教材1部,获2007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本人系国外多个杂志的审稿人和《分析试验室》杂志编委。

联系方式:邮箱 lilaishengcn@163.com    手机13576918883

谌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3项,获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发表SCI学术论文120余篇,申请专利10项。

电子邮箱 chenlie@ncu.edu.cn

袁忠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学院和江西省新能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2010年于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2010.9-2014.9先后在美国南达科他大学和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有机半导体类共轭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目前主要从事新型三维共轭化合物的研究,开发用于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场效应晶体管的新材料和研究新颖的三维共轭体系的构筑及独特性质。在J. Am. Chem. Soc, Macromelecule, Org. Lett, J. Org. Chem., Chem. Commun., Chem. Eur. J., J. Phy. Chem. A, Org. Electron., J. Polym. Sci. Poly. Ch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课题。

联系方式,邮箱:yuan@ncu.edu.cn

      曹迁永,男, 1973年生,江西九江人。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04.7来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系工作,2010.3—2011.8韩国高丽大学Jong Seung Kim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功能有机分子合成、荧光分子探针及超分子自组装等领域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其他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

联系方式:E-mail: cqyong@ncu.edu.cn

王小磊,男,198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2009年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导师杨秀荣院士)。求学与工作期间先后获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中科院三好学生标兵,江西省杰出青年,赣江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江西省青年拔尖人才推荐人选(排名第一)等人才项目支持。现任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助理,江西省5511医用材料与生物技术优势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江西省2011生物药物与生物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生物技术方向负责人,南昌市新医用材料创新团队负责人。同时兼任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会评专家(生物医用材料方向)、国家工信部3D打印研究院特聘专家、国家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国家生物复合材料学委会委员、江西省外国专家引进评审专家、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分会基础研究组组长、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生物医用材料方向)等社会兼职。主要研究方向为3D打印技术结合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现已在Advanced Materials (IF=19.791), ACS nano (IF=13.942),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12.124)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均在二区以上SCI期刊发表,平均影响因子达7.19(23篇)。与德国西门子,韩国熊津豪威等国际公司的研发部门合作申请专利10项。分别应美国化学会、英国One Central Press、荷兰Elsevier出版社邀请撰写科技专著各一章。2012年作为核心完成人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发表的系列论文“微生物与功能纳米阵列的交叉应用”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指导的研究生先后获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比赛全国总决赛优秀奖(总分全国第四),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高水平论奖等奖励。

联系方式:wangxiaolei@ncu.edu.cn

杨震宇,男,1974年生。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教授、博士生导师。赣江特聘教授,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负责人。1999年获河南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2013-2014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先后荣获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优秀本科生导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从事先进电化学材料及离子溶液化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西省锂电重大专项课题、江西省工业支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市厅级科研项目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在Nano Energy、J.Power Sources、Carbon、J. Phys. Chem.B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物理化学及应用化学方向博硕士研究生20多名。

联系方式:zyyang@ncu.edu.cn

林森,  1959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联系方式:邮箱:senlin@ncu.edu.cn

张华,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学院,特聘教授,学科方向带头人, 博士研究方向:有机合成方法学,金属有机化学。主持金沙集团1862cc成色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获得教育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3年),武汉大学学术创新特等奖(2013年),发表表论文20余篇.

电子邮箱 huazhang@ncu.edu.cn

曹树稳,男,1962年生,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1985年9月至1988年6月在原上海科技大学学习,获理学硕士(有机化学)学位。199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系做访问学者一年,1999年9月回国到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任教,现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硕士生导师,有机化学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1)江西特色中药材和药食同源植物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具有新颖结构的活性先导物的发现;(2)具有新颖结构活性先导物的化学修饰、生物效应和构效关系研究;(3)基于化学计量学的中草药活性成分及食用功效因子多组分协同作用研究;(4)保健食品开发新技术。这些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金3项)、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江西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南昌市科技局的资助。近五年来,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联系方式:caosw@ncu.edu.cn电话:0791-83969610

彭绍琴,女,1962年生,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在无机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光催化领域有较长时间的科研工作积累,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参与完成科技部973子课题二项;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主持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三项;2015年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3),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第三)。曾被评为江西省“青年骨干教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教学名师。

联系方式:邮箱: pengshaoqin@ncu.edu.cn  电话: 13803543526

       胡昱,男,1979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国化学会理事,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09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化工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有机化学、分子组装、药物制备等方向,主要从事手性拆分技术、手性组装、药物晶型、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共轭导电高分子合成以及自组装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省级科研课题7项,厅级课题5项,以及十余项校企联合课题,并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先后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三等奖,申请授权中国专利9项。在JOC、Tetrahedron: Asymmetry、Chiralit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作为主编组织编写教材3部,获得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入选金沙集团1862cc成色“215人才工程”赣江青年学者,且先后荣获“中国化学会先进工作者”、“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十大教学标兵”、“青年岗位能手”、“十佳教书育人”等光荣称号。

联系方式:huyu@ncu.edu.cn

戴延凤,男,1965年生,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江西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2004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化学学院访问学者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有机硅化学、分子筛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主持完成省部级研究课题项目5项;在《Tetrahedron Letters》、《有机化学》、《分子催化》、《应用化学》、《化学通报》等杂志发表论文71篇;主编或参编出版国内教材6部。

联系方式:yfdai@ncu.edu.cn  电话:13576069926

余燕影,女,1963年生,学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原江西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1993年9月至1994年8月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 2003年任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9年获教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分析及其化学修饰和生物活性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1项)、江西省科技厅和江西省教育厅等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yuyanying@ncu.edu.cn电话:0791-83969610

张小勇, 男,汉族,1980年5月生,江西省新余市人;硕士生导师,2004 年 7 月于武汉科技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11 年 1 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无机化学博士学位;2011年 5 月加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危岩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 年入选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2014 年入选首批赣江青年学者;2014 年和 2015 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Top1%高被引中国作者”榜单;2016 年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合作导师唐本忠院士。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聚集诱导发光高分子纳米材料和成与应用以及贻贝仿生化学展开。累计在 Mater. Today, Applied Mater. Today, Chem. Sci., Biomaterials, Small, Nanoscale,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Carbon, J.  Mater. Chem. B/C和Polym. Chem.等等杂志发表 SCI 论文 236 篇,其中第一或者通讯作者160余篇,90%以上的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3的期刊。论文总引用6800余次,H因子44;曾有2篇论文入选ESI hot Paper,3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13年底,申请人入职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建立课题组、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集中为聚集诱导发光和贻贝仿生化学两部分。已组建了一个由5名教师、1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10-20名本科生的研究团队。加入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后,申请人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做为项目负责人,主持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联系方式:邮箱:zhangxiaoyong@ncu.edu.cn;xiaoyongzhang1980@gmail.com.

邓锋杰,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12月硕士毕业于江西大学化学系,长期从事有机化学、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合成、高分子探针构建和应用等相关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先后参与6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及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合编教材《高等有机化学》(副主编)1部。

联系方式:邮箱:328384266@qq.com电话:13807080668

李东平,男,1976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系副主任。2010年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学位;2016-2017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访学;主要从事稀土光、电、磁功能材料,石墨烯量子点精确合成及催化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在Chem. Commun, Crystal. Growth & De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副主编参编教材1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目,省基金2项,横向项目1项,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

联系方式:nculdp@126.com

郭岚,女,1973年生,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1年被评为江西省高等学校第七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分析和生命分析化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科技支撑重大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联系方式:guolan@ncu.edu.cn

刘文明,男,1969年7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学学院化学专业实验室主任。2001年7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工业催化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多相催化、精细化工催化、能源催化、催化新材料合成等方面的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No.21566022),主持完成2项省级科研项目,以主要参与人参加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获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F-213-02-01-R04),发表了学术论文40余篇,获授权国内专利5项。

联系方式:邮箱:wmliu@ncu.edu.cn   电话:0791-83968405

陈玉凤,女,1969年生,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硕士毕业于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性质研究。2005年博士毕业于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材料科学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研究方向是第三代半导体发光材料的制备和性质研究。2006年至2008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是层状无机化合物的插层、剥离和再配列研究。2012年至2013年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是光致变色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近几年主要从事无机层状化合物的层板稀土掺杂以及层间纳米粒子的插层等研究。在这些研究领域,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和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等项目。在国内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

严兆华,男,1970年11月出生。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学院博士,教授,有机化学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曾先后在法国,加拿大和美国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当前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和有活性化合物的全合成,全氟烷基磺酰氟在有机合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自由基反应的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基于自由基反应的C-杂原子键的构建方法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科学基金及公司横向课题若干项,总经费超过200万元。共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和专利,其中Sci收录论文35篇。

王学文,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赣江青年学者。2005年7月毕业于湖南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学士学位。2011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期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生物纳米中心做联合培养。同年来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工作。一直从事太阳能燃料转化材料的研究,特别是光催化制氢材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已在Energy Environ. Sci.,Adv. Energy Mater., Chem. Commun., J. Mater. Chem., Carbon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目前总引用次数为1800余次。并获国家授权专利3项。先后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联系方式:wangxuewen@ncu.edu.cn

谈利承,女,1985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省杰出青年人才,赣江青年学者。2007年毕业于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获学士学位,同年保送硕博连读。2011年在德国马尔堡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2012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围绕全固态新能源化学与纳米器件的热点问题从事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包括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及钙钛矿基太阳能电池可水/醇溶液加工无机界面材料、基于柔性印刷的碳基透明电极及其纳米器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省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合作领域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 Funct. Mater. (IF=12.124),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IF=7.504), Carbon(IF=6.337), Chem. Commun. (IF=6.319), J. Mater. Chem. C (IF=5.256), Electrochim. Acta (IF=4.798), Phys. Chem. Chem. Phys. (IF=4.123), Org. Electron. (IF=3.339)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2015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江西省优秀博士论文、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15年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微课组优秀奖、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第四届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江西省五四青年奖章等称号。担任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J. Power Source; Electrochim. Acta 等期刊通讯审稿人。

联系方式:tanlicheng@ncu.edu.cn

赵丹,男,汉族,1977年2月生,天津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成员。任职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以来,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亚纳米尺度固态催化界面的设计构建及相关分析、模拟、测试应用,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另有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在研;2008年7月赴韩国首尔参加第十四届国际催化大会,获“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Award”);在Angew. Chem. Int. Ed. (IF2014:11.261), Phys. Chem. Chem. Phys.( IF2014:4.493), Electrochem. Commun. (IF2014 :4.847), J. Phys. Chem. C (IF2014:4.772)等国际较有影响力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10余篇SCI论文,总被引次数已超过300次;申请发明专利6项,获授权2项;2017年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教学方面每年皆完成三门本科及一门硕士专业课程授课工作,近两年来连续获得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授课质量优秀提名奖”;完成4名本科生及2-4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联系方式:邮箱:zhaodan@ncu.edu.cn 电话:15879176996

邱萍,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进入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系化学专业,2000年本科毕业后保送本校攻读硕士学位,于2003年7月毕业并留校化学系执教,同年9月考取金沙集团1862cc成色食品科学专业攻读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6月获博士学位。十年来一直从事化学计量学和电分析化学方面的研究,有较扎实的计算机数学基础和较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200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9年赴芬兰埃博学术大学(Abo Academi University)做博士后研究。主持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了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3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1项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项江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校基金项目及1项江西省教改项目。2006年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2007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二),2009年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五),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邮箱:pingqiu@ncu.edu.cn  电话:15979032314

魏俊超,博士,副教授,河南许昌人。硕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导师:陈学思研究员),2010年3月到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系工作。2012年-2014年,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刘天西教授)。2016年在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化工系Nicholas Kotov研究组,从事访问学者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无机纳米粒子合成、组装;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

Email:weijunchao@ncu.edu.cntel:18679168326

魏振宏,男,1978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机-无机杂化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在Angew., Chem. Commun.,Chem. Eur. J.,Inorg. Chem.,Dalton Trans.等国际著名科学杂志发表论文5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联系人发表论文2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及973重大基础研究子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金的研究。

联系方式:weizh@ncu.edu.cn

汪淑华,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215人才工程”赣江青年学者。 2006年6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导师金钦汉教授。目前主要从事MOFs材料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研究工作,在MOFs的后合成修饰及在光谱分析、催化、手性识别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些进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主持、完成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SCI收录论文数篇。

张立,男,1984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不同形态、光电性能各异的金属纳米材料(如金、银、钼等)及碳纳米材料(如石墨烯、石墨烯量子点等)的制备及生物修饰,在此基础上开拓纳米材料在离子检测、生物传感、疾病诊断、细胞成像及药物治疗等领域的分析应用。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两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及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各一项。获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赣江青年学者”称号及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第三届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Anal. Chem., Chem. Eur. J., Biosens. Bioelectro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Small, Chem. Commun.等发表SCI论文十余篇。

联系方式:zhangli8@ncu.edu.cn

郭生梅,男,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主讲本科生《大学化学》、《有机化学》和《绿色化学》课程。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一项、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联系方式:邮箱:smguo@ncu.edu.cn

李志美,女,1970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材料合成、金属表面腐蚀、酶活性分析等方面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3项;主持江西省教育厅基金1项;参与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主持横向课题5项。长期承担《仪器分析》、《大学化学》、《分析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等教学工作和指导工作。 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和DaltonTransaction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联系方式:lizhimei@ncu.edu.cn

徐香兰,女,1983年生,博士,副教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赣江青年学者。化学、应用化学、工业催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福州大学,获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承担本科生《结构化学》、《物理化学》和研究生《量子化学》、《物理化学前沿》等课程。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科技厅和教育厅基金2项,作为骨干参与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和1项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划项目。在J Mater. Chem. A, Catal. Sci. Technol., ChemCatChem, Appl. Catal. A, Mol. Catal., ChemPhysChem, J. Colloid Interface Sci.等主流SC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一作和通讯作者论文20余篇。研究兴趣为多相催化和应用量子化学。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 负载型催化剂活性组分与载体相互作用及其构效关系的量子化学及实验研究; 2. 固溶体材料晶格容量确认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3. 催化剂材料设计及其在环境催化中的应用。

联系方式:邮箱: xuxianglan@ncu.edu.cn  电话:13177838518

王勇,男,1984年生,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副教授、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和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赣江青年学者。2012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师从中国科学院杨秀荣院士。长期从事应用化学、分析化学和制药工程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1)功能化有机材料和纳米生物材料的设计合成,并将其用于传感分析和成像分析;(2) 结合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构建中药现代化指纹图谱工程,以及纳米医药开发及其在癌症诊疗一体化应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十余项;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和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以第一作者撰写英文科技专著教材1章;先后在Anal. Chem., Chem. Commun.、Chem. Eur. J.、Angew. Chem.、Energy Environ. Sci.、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和Chemom. Intell. Lab. Syst.等国际SCI杂志上发表60余篇论文,发表在美国Analytical Chemistry的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多次受邀参加全国化学会年会和全国分析化学年会等会议并做分组报告;培养或协助培养研究生近20名。

联系方式:wangyong@ncu.edu.cn   电话:15070861218

付拯江,男,1981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导师:苏伟平研究员、洪茂椿院士)。主要从事绿色化学条件下的惰性化学键活化与官能团转化,并在国际主流化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教育厅基金1项、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
联系方式:邮箱:fuzhengjiang@ncu.edu.cn  电话:13767968026
   刘艳珠,女,1979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12月毕业于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有稀土生物化学、稀土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及量子化学计算。参与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地区等项目;主持完成2项科技厅及3项横向项目。近几年发表SCI/SCIE论文数十篇;主编专著1部。主讲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两次获得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授课竞赛一等奖;多次获得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授课质量优秀奖;主持省级教改课题1项,发表教改论文2篇,获得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十大教学标兵”提名奖。

张有地,男,1982年生,校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9-2014.6,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导师:肖义教授。2014.9-2016.12,在苏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工作,合作导师:李永舫院士。目前主要从事基于苝酰亚胺和萘酰亚胺小分子、聚合物非富勒烯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有机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研究工作。2016年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5万,已结题)和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万,在研),2017年获国家地区科学基金资助(36万,在研)。迄今为止共发表SCI研究论文多篇,包括Adv. Func. Mater., J. Mater. Chem. A,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Chem. Eur. J.等期刊。

联系方式:ydzhang2007@nxu.edu.cn

黄鹏程,男,1985年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入选金沙集团1862cc成色2015年度 “215人才工程”赣江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多孔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光电化学传感和贵金属纳米材料的生化分析研究。现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目前已在相关国际期刊发表20余篇SCI论文。

联系方式:pchuang@ncu.edu.cn

张秋兰, 女, 1979年出生, 博士, 讲师, 硕士生导师。2011年12月毕业于金沙集团1862cc成色, 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 为探讨疾病机制, 诊断、预防疾病, 新药开发等提供有用的信息和依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2项及厅级课题1项; 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 主编教材1部, 参编教材2部, 主持完成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项; 获“授课质量优秀提名奖”2次; 在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 Talanta, Analyst等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入选金沙集团1862cc成色“215人才工程”赣江青年学者。

联系方式:邮箱:qlzhang@ncu.edu.cn

谢永发,男,1984年生,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赣江青年学者。2010年3月浙江大学硕士毕业。2013年9月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毕业,师从Kunio Awaga(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顾问编辑)。2013年博士毕业后于Shigehiro Yamaguchi(Organic Letters 副主编)课题组做WPI-ITbM项目研究员。2015年入职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讲授课程有《有机化学》,《谱学分析》,《大学化学》和国际交流学院《General Chemistry》主要研究兴趣有:1.有机合成方法学;2.大Π共轭体系有机光电材料;3.相变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已发表论文5篇,主要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如Chemical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Organic Letters和Advance Synthesis & Catalysis等。

联系方式:xieyf@nxu.edu.cn;xyf02662@163.com

林小云,男,1979年2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6月获金沙集团1862cc成色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从事电化学传感器、纳米分析、食品和环境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持一项国家自然基金、一项江西省自然基金、一项江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同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和江西省自然基金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Analytica Chimica Acta,Electrochimica Acta,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Analyst等国际刊物上发表了SCI论文10多篇,参与的工作“食品安全和食品检测中某些科学问题的研究”获第五届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2013年),排名第二。所教授课程获得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授课质量优秀奖”或“授课质量优秀提名奖”共11次; 2015和2016年共指导3名学生获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化学实验赛项)本科组一等奖,2次被评为“省级优秀指导老师”;主编《大学化学实验》和《医用大学化学》两部教材。

联系方式:邮箱:linxiaoyun@ncu.edu.cn  电话:13755763235

王奋英,女,1980年生,博士,硕士生导师。2011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14年入选金沙集团1862cc成色“215工程”赣江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材料的光电热转化效率和其材料可靠性分析的工作,集中解决新型微纳器件设计及应用方面存在的材料失效问题。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江西省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项目择优资助项目各1项、江西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1项。发表了学术论文20余篇(SCI一作11篇),参编实验教材2部。

联系方式:wangfenying@ncu.edu.cn

吴飞燕,女,1982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电荷传输性能分析,及材料性能预测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联系方式:feiywu@ncu.edu.cn

袁凯,男,1987年生,博士,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2016年毕业于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获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17年2月毕业于德国Wuppertal大学,获高分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纳米能源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能源转换与存储系统中的应用,如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透明导电薄膜及光电器件等。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Chem. Mater., J. Mater. Chem. (A,C)Chem. Eur. J.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担任Adv. Mater.;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ChemElectroChem等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联系方式:邮箱:kai.yuan@ncu.edu.cn

李静,女,1980年3月生,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的形貌控制合成、微结构分析及结构和性能的相关性研究。主持完成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超精密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一项(“亚微米级氧化铈抛光粉制备技术研究”),主持完成横向课题一项(“微纳米吸附剂改性及废水中低浓度稀土的高效回收”),参与完成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一项(“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高效提取及稀土材料绿色制备技术”),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取得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一项。参与编写《大学化学》、《无机化学》学科基础教材;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联系方式:邮箱:lijingbuaa@163.com   电话:15070891015

周力,女,1979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于美国夏威夷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进入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学院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2015-2016以访问学者身份于美国密苏里大学进行访学。主要教授《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化学》等课程。研究方向有有机光化学、天体化学、新能源化学三方面。主持两项国家基金《Titan大气中多环芳香烃PAH分子的光物理和化学》、《太阳系天体中有机物质的芳香性与脂肪性》。在Astrophysical JournalPlanetary Space
ScienceSCI杂志上发表论文十多篇。

联系方式:zhouli68@ncu.edu.cn

工业催化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介绍

基本情况: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工业催化学科(学科代码:081705)是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下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以催化科学技术为核心。催化科学技术是当今化学品、燃料、材料、医药和食品生产及环境净化的支柱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对于国民经济、环境和公众健康起着基础性的作用。21世纪,催化仍然将是推动化学工业、石油炼制工业技术进步的核心技术,其在新材料、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领域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工业催化学科于1993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是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最早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之一。该学科是江西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并于2012年建设成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绿色环境催化研究平台。

研究方向:工业催化学科紧密围绕江西省的资源与生态优势,重点在稀土材料、绿色催化、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有机硅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研究,形成了催化新材料、能源与环保催化、量子及精细化工催化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师资与研究生培养情况:工业催化学科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学历、知识、学科、职称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现有固定教师2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22人。硕士生导师14人,博士生导师8人。近五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48人,博士研究生15人。

科研情况:近五年来该学科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近三十项,其中973子项目1项,863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近1200万元。主持省级项目三十余项。作为研究平台,学科致力于基础研究,注重科研论文的发表,以论文的形式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五年来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SCI收录的论文达到180篇。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超过50篇,其中有6篇论文被作为封面论文刊出。学科除了注重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外,也注重研究成果的社会化,努力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五年来先后与多家企业进行了横向合作,较好地达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和较为完善的研究平台。本学科现有维持目前正常科研工作的实验室面积1500多平方米;拥有一些较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如:原位红外光谱仪、原位拉曼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全自动物理吸附仪、化学吸附仪、高压微反装置、在线气相色谱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热分析仪(TG/DTA)、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太阳能电池I-V测试系统、电化学工作站等,具备了科研工作所需的必要设施,仪器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

研究方向:博士:催化新材料、能源与环保催化、 量子及精细化工催化

硕士:精细有机化工催化、新催化材料、环境催化、光电催化

导师简介:

张宁,男,1963年生,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水平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带头人,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2002被授予“江西省优秀归国人员”奖,2004年被授予“江西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2013年被授予“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长期从事多相催化、催化新材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曾荣获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申请专利8项,完成企业项目及转让科技成果6项。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担任多个国际刊物审稿人。

联系方式:nzhang@ncu.edu.cn

王翔,教授,博士,“赣江学者”特聘教授,化学专业,工业催化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多相催化基础与应用研究。本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多相催化和表面化学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环境友好催化,绿色能源催化,多相催化,工业催化,稀土催化和表面结构化学。已在国内外化学化工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近70篇。迄今为止, 发表的文章已被SCI论文引用1600余次。从事多相催化和表面结构化学研究以来,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内基金和其它来源基金所资助的课题和项目。在美国工作期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个美国能源部资助的项目。2010年回国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92万元),省级基金四项(84万元)和重大横向基金两项(280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近30篇。在环境友好催化、绿色能源催化、多相催化、稀土催化、多形貌纳米催化和表面结构化学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另外,在美国工作期间,曾在世界500强,美国巴斯夫催化剂公司(BASF Catalysts, LLC, USA)担任Research Chemist II(二级化学家),带领团队参与工业催化剂的研发,具有开展工业应用研究的经验和基础。迄今已在国内外化学化工期刊发表SCI论文近70篇。所发表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已被SCI论文引用1600余次。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被引用900余次。多次受国际国内会议做邀请报告,主题报告或担任分会主席。电子邮箱 xwang23@ncu.edu.cn;电话:15979149877

李越湘,男,1962年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10月-1997年12月国家公派到德国科隆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得到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短期奖学金资助,2006年6月-11月国家公派到德国汉诺威大学做高级研究学者。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委员,“功能材料”编委会委员,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光催化制氢、污染物降解和无机纳米材料的研究,主持和完成973二级子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多项科研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70多篇,多篇论文多次进入ESI高被引用论文。获发明专利2项。获美国化学会会员奖(Membership Award);入选国际著名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2012年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11年和2013年两次获得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2015年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1)。
联系方式:邮箱:liyx@ncu.edu.cn;电话:13870615806

张荣斌,男,1969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学院应用化学系主任,院党委委员。江西省高等学校骨干教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物理化学》精品课程负责人。先后主持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入职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Phys. Chem. Chem. Phys.,Molecular Catalysis,Applied Surface Science,催化学报,物理化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联系方式: rbzhang@ncu.edu.cn

王红明,男,1977年生,博士,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之后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入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计划(井冈之星)。已在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 Photobiology, C: Photochemistry Reviews, J. Cata, ChemsusChem, Chem Comm, ChemcatChem, J.Phem. Chem, A、B、C等杂志上共发表论文近80篇,SCI收录70多篇,目前主要从事二氧化碳的活化及资源化利用,光反应和光催化材料的设计。论文他引达1400多次, H因子为16。主持了包括国家基金、江西省重大项目和江西杰青等9个项目。同时担任,JACS,ChemcatChem, J.Phem.Chem,A、B、C,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杂志审稿人,现任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Chemistry杂志的编委. 目前担任,化学,工业催化和 微尺度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和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hmwang06@163.com  小组主页: http://hmwang06.simplesite.com

陈超,男,1979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第七届学术骨干教师,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金沙集团1862cc成色“215人才工程”赣江特聘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多孔材料的合成及催化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SCI收录论文40余篇。现为学术杂志《J. Am. Chem. Soc.》《ACS Catalysis》、《Green Chem.》《Dalton Trans》、《Inorg. Chem. Commun.》、《高等化学学报》等审稿人。曾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西省教育成果奖、江西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等奖项。

刘峰,男,1974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12月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9-2012年至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2015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从事访学研究。主要从事高性能聚酰亚胺和有机硅材料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主持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和企业委托开发科研项目,获南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作为主编参编教材2部,以通讯作者《Polymer》,《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s Part A:Polymer Chemistry》, 《Journal of Fluorine Chemistry》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与江西铜业集团、江西三鑫医疗科技等企业合作开展微电子及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的前沿应用研究。

联系方式:liuf@ncu.edu.cn

冯刚,男,1982年生,博士,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赣江青年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3项,主持省级研究生教改课题1项,本科生教改课题1项。主要围绕能源、环境、材料、化工等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应用为导向,将理论与实验研究方法相结合,研究表面与界面结构及反应机理等,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多次在国际及国内催化学术会议做报告,已在国际学术期刊Chem. Commun.,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J. Phys. Chem. C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引用500余次,H-index=14,并担任, PCCP, J. Power Sources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

联系方式:fenggang@ncu.edu.cn,13177857101

彭洪根,男,1981年生,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副教授,化学工程与技术及化学一级学科学位点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获得者(原江西省青年科学家),科技部项目评审入库专家。主要从事环境及能源催化研究工作。自2013年6月入职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学院以来主持、完成、参与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其中独立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江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各一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一项,作为骨干参与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和一项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划项目。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IF=9.446)、Chemical Communications(IF 6.834)、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IF 7.443)、ACS Catalysis(IF 9.312)、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IF=6.226)、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IF 5.426)ChemCatChem(IF4.556)、Microporous & Mesoporous Materials (IF3.453)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一作和通讯作者论文20余篇,同时担任多个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人。博士期间工作获评2014年度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上海市优博)。

联系方式:penghonggen@ncu.edu.cn

应用化学专业学位点

定位与目标: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应用于医药、能源、材料、环境、化工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相关领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受到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训练的应用化学专门人才,为学生今后就业和自身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优势与特色:200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由化学学院优秀教师和企业外聘人才组成,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包括国家青年千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赣江特聘教授、教授、企业教授级高工等(含外聘)。有教授14人,副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1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90%具有海外经历。一支年龄、职称、学位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勇于创新,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已成为应用化学专业的中坚力量。目前应用化学专业已发展为设有药物化学、精细化工、功能配合物化学、绿色能源等四个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涉及包括制药、能源、材料、环境、生物工程等行业。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科研能力,了解应用化学相关领域的发展动向,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以及在高新技术部门从事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成为应用型和复合型专门人才。

学科方向设置:围绕国家和社会对应用化学学科人才的需求,针对制药、精细化学品、材料、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对人才需求较大,设置学科方向。重点开展蛋白糖基化、酶催化糖链标记与细胞成像、稀土绿色分离及节能材料、生命分析化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二氧化碳资源化、新型生物材料制备等方向研究,体现边缘学科的交叉和前沿学科的发展,使学科专业定位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国内外影响:近年来,本学科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承担了大量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十多项,科研总经费2000多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发表SCI论文200多篇。论文覆盖化学、药学、工程学、材料科学、食品、生物学等学科,对学院学科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据汤森路透《2015 研究前沿》报道,本学科的 “聚集诱导发光化合物的合成、性质和用于细胞成像”研究方向进入世界前10。

本学科对研究生采用自主培养和联合培养相结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条腿走路”方式。每年都有研究生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等联合培养,聘请国内外专家为在校研究生进行讲座,开拓视野,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

在目前普遍就业难的大形势下,本学科就业率保持在100%。就业领域涉及医学与制药、化学与化工、环境、能源、材料、电子、信息、管理、教育等各行各业,很多硕士研究生在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就业。已工作的毕业生以其基础牢、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从对已毕业研究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来看,毕业生发展良好,能够积极适应单位和社会的要求.

研究方向:精细化工、功能配合物化学、药物化学、绿色能源

导师简介:

乐治平,男,1962年生, 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20001月至200212月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中心博士后。20069月至200910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教授。2003年、2007年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生物质能源化、废弃物资源化、药物合成等方面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厅及横向项目多项。在Synlett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获中国发明专利5, 美国发明专利1项。

联系方式: zple@ncu.edu.cn

刘够生,男,1966年生,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云母类含锂矿物的浮选分离及制备碳酸锂的研究以及大分子成炭剂的制备及无卤阻燃剂对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性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6400951564011)、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7BAE58B032009BAB46B03)、上海市西部计划(071258026)、青海省科技攻关项目(2006-G-158)、以及企业委托的横向合作课题。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20104472-1-R09)、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011010)、上海市科技成果奖(200120010546)。

联系方式:邮箱gsliu@ecust.edu.cn 电话:13870940970

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点

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点是培养制药工业及相关工业过程中所进行的生物、化学、物理过程共同规律和应用技术的工程领域中需求的高等技术研究开发性人才的摇篮,是一个涉及面、覆盖面广的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点。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领域涉及到制药行业的各个领域。按制药工程研究对象的过程特征,制药工程领域的覆盖范围为药物非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药品使用质量管理等。按制药工程研究对象的技术特征,制药工程领域的覆盖范围为药物研制、工艺开发、技术改造、质量控制与研究、分析测试、企业管理、药事管理、项目规划、新装置设计及建设等。按制药企业的行业特征,制药工程领域的覆盖范围为化学制药(包括中间体)、 生物制药、中药/天然药物制药、药物制剂(包括药用辅料)等,包括人用药、兽药和农药等。

研究方向:化学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工程、中药现代化工程、新药的研究与开发

导师简介:

胡 昱,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国化学会理事,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09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化工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有机化学、分子组装、药物制备等方向,主要从事手性拆分技术、手性组装、药物晶型、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共轭导电高分子合成以及自组装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省级科研课题7项,厅级课题5项,以及十余项校企联合课题,并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先后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三等奖,申请授权中国专利9项。在JOC、Tetrahedron: Asymmetry、Chiralit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作为主编组织编写教材3部,获得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入选金沙集团1862cc成色“215人才工程”赣江青年学者,且先后荣获“中国化学会先进工作者”、“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十大教学标兵”、“青年岗位能手”、“十佳教书育人”等光荣称号。

联系方式:huyu@ncu.edu.cn